2016年10月15日,杜甫文化接受与传播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杜甫学会第十八届年会在ok138cn太阳集团529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ok138cn太阳集团529,四川省杜甫学会,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共同承办。会议主题由ok138cn太阳集团529中文系主任沈文凡教授拟定为“杜甫文化接受与传播”,主要探讨前人后世对诗圣的传播接受,海内外杜甫文化研究,杜甫与地域文化研究等相关内容。会议得到了我校社科处,ok138cn太阳集团529,四川省杜甫研究会和成都杜甫草堂的大力支持。
“多君更和阳春曲,杜老襟期总是诗。”此次会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高朋满座。来自日本、中国香港、以及北京、上海、福建、河南、河北、山西、四川、重庆等海内外专家学者近160人出席,专家中汇集了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杜甫学会会长,天水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夔州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会长,中国李白学会副会长,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副会长等,以及全国各个杜甫纪念地的相关同志。会议共计收到学术论文102篇。此次会议在历届全国杜甫学术研讨会以及我校所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中,均为规模最大的一次。
会议开幕式于2016年10月15日8点30分正式开始,由ok138cn太阳集团529沈文凡先生主持。我校副校长吴振武先生,我校前校长刘中树先生,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副馆长方伟先生,国家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詹福瑞先生,四川省杜甫学会会长张志烈先生,中国杜甫学会会长张忠纲先生,香港浸会大学邝健行先生分别致辞。
吴振武副校长代表我校向各位与会学者、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介绍了我校近年来在学科建设、研究成果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刘中树先生代表ok138cn太阳集团529向与会学者们表示感谢和欢迎。他表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北国虽非老杜亲自涉足之地,但其精神却在这里广泛传承。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废名先生在吉大开设杜甫研究课程,到2002年叶嘉莹先生寻根长春,以及如今沈文凡教授在杜诗接受史研究领域的创新,王昊,孟昭臣,马大勇,李静,侯文学,由兴波,王志等各位中青年老师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贡献与成长,都见证了杜甫研究在这片土地上结出的硕果。詹福瑞先生代表李白研究会对主办单位和吉大的邀请表示感谢,詹先生指出,杜甫心系苍生、忧国忧民。杜甫的经典意义在于他的传世性,共鸣性,今天知识分子的研究也要关注社会、民生,把研究真正发挥到促进社会进步、民族文明上。方伟,张志烈,张忠纲,邝建行等各位专家对杜甫的文化精神与研究意义做了有力的阐发,并对杜甫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做了深切的展望。期间,沈文凡先生还代表因行程原因未能与会的中国李白研究学会前会长薛天纬先生宣读了书面发言,薛先生深情回顾了自己的研杜历程,并对此次大会的预期成果进行了祝福与展望。
上午两场大会主题发言中,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本次会议主题,展开了严肃、深入的讨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裕锴先生以“课堂讲稿”为底本,从杜甫诗中的儒家情怀作为着眼点,从“仁者爱人:杜甫诗中的人道主义”、“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杜甫诗中的现实批判”、“杜甫诗中的民本思想和反战意识”等四个方面,对杜甫诗歌文本中体现的儒家情怀进行了举例分析及经典阐释;ok138cn太阳集团529教授沈文凡先生围绕着“杜甫诗歌的生命厚度”这一主题,通过对杜甫“大庇”思想及“闻”的思想的阐释,着重强调了杜甫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文情怀。沈先生指出,杜甫如同是伟大的战地记者,他以生命厚底写诗,堪称诗“圣”;他以真实笔触记录,可谓诗史。且杜诗不仅仅在中国文化中备受推崇,它的影响还辐射到周边民族。日本和韩国的上梁文中就有杜诗的影子,还有很多海外文人研习和模仿杜诗进行创作。除此之外,杜诗的深厚内蕴还体现在,杜甫对于百姓民居的关注和关心。在他的诗篇中不仅仅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到了“大庇天下”的思想,还有很多诗中都有着对建筑民居的关注,这种关注更加凸显了杜甫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心和思考。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葛景春先生在发言中指出,杜甫诗歌兼具多重其他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及鲜明的中原文化的主导性,恰如一部交响曲,八音纷陈,兼调丰富,又不失主调灵魂。此外,西南民族大学ok138cn太阳集团529祁和晖教授,上海大学蔡锦芳教授,辽宁大学朱明伦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徐希平教授,鲁东大学陈冠明教授,台湾东吴大学林宜陵教授等,都分别就杜甫传播与接受的主题发表了精到深入的见解。
下午的分组讨论中,四组专家也纷纷就各自提交的论文各抒高论,为杜甫的海内外接受传播、文化精神及其他各方面研究都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深层次的完备论述。
10月16日的闭幕式上,各组会代表对各自小组的论文讨论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潘殊闲先生致闭幕词,对杜甫研究事业的发展现状做了深刻的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热切展望,他总结道,此次会议给他最深刻的感受有两点,一是杜甫研究人才辈出,老中青三代学人聚集一堂,老者身体硬朗,少者意气风发,气氛和谐融洽,这种场面也昭示着杜甫研究更光辉灿烂的未来。二是杜甫研究的无限纬度,论文集中诸多文章视角新颖,观点机警,在不同视域,用不同方式推动杜甫研究的进步。最后,潘殊闲先生对各位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不远万里的光临表示感谢,对我校热情周到的服务和丰硕的讨论成果进行了真诚的肯定和致谢。
本次会议收获丰富,反响热烈。会议结束后,诸位专家学者纷纷祝贺此次会议圆满成功,并盛赞会议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国杜甫学会会长张忠纲先生,四川省杜甫学会会长张志烈先生,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副馆长詹福瑞先生等,在会后的交谈中,都予以本次大会高度评价,称为是大气的,顺畅的盛会。另外几位各个学会的会长也都在会议结束后,陆续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对本次会议的整个过程表示赞许,对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四川省成都彭州市作家协会主席管遗瑞先生说:“此次长春开会,非常圆满,这次的研究成果也很丰硕,令人感到鼓舞,这将深化为深入研究的动力,推动这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会议中所探讨的杜甫传播与接受问题,促进了杜甫接受史与传播领域的横向扩展与纵深研究。尤其是沈文凡先生“创作接受”理念的提出,提倡从文本入手,以原始资料为切入点,摆脱传统研究思路的桎梏,真正把影响与接受、发展更好地联系起来,这一思路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广阔发展空间。在精神层面,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穷年忧黎元,叹息场内热”的家国情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担荷精神,这种无所不包的对整个社会与人类的关怀之情,以及他犹如新闻记者般的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当今社会的国学发展与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文化继承与文化自觉,以及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陶冶都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此次会议的举办,不仅有助于对文学史风貌更真实深刻的还原,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及面向世界文学的命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学界与社会对杜甫的思想精神,对其作品文化意义的深层认知,具有重要的社会人文价值。可以说,本次杜甫学术研讨会无论从学术发展还是精神继承各方面,都有着深刻而重要的意义。